华语网辩2020.7.29初赛赛评|大数据时代,我们活得更自由/更不自由
7月29日 甲级初赛H组第一场赛评
评委
孙曜
对阵双方
H1 独角兽儿童派(正)
VS
H2 雨后抓海螺(反)
比赛结果
正方:反方 2:1
最佳辩手:正方三辩 杨小乐
我认为这是一场比较相对较为明显的比赛。
正方的利得表述上稍有混乱,核心逻辑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信息检索能力等)进而更多的掌控和改变客观条件而非受限。
利得主要为:
1.限制减少,想做的事容易做到(被反方称为便捷的看病,防堵车等例子)也可以节省时间给更多想做的事。
2.发掘新的需求并满足(例如隐晦的小众需求)但这个点场上触及较少。
反方对举证的直接攻击较少。
反方的利得则相对不明晰,核心逻辑是信息茧房导致我们选择减少,思维固化,甚至被洗脑而失去自由。
隐私被侵犯的论点,本身与自由的关系较为薄弱,正方也有积极举证新出台的隐私信息保护法案,并指出使用者自愿提供信息,可以反映便捷的自由优于的保护隐私的自由。
提出符合受众喜好的精准推送,限缩选择的利得,但遭到了正方:
1.并不全是精准推送,也有其他方面推送内容
2.热搜等告示牌信息
3.搜索引擎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4.推送喜爱的内容并不算限缩自由,二者同时作用所论证的洗脑效果并无很好的展现。(推送内容干预川普大选的资料,由于双方举证上并无效力优劣)
在具体操作上,双方的纯逻辑论证都较多,资料举证基本集中于一辩稿中,后续展开则相对干燥,交锋层次和新的诠释可以更丰富。
虽然场中多有类比,但坦白讲类比本身不具备论证效力,在缺乏举证支持的状况下更显得像是打嘴炮,例如双方多次提及的爸妈给夹菜的说法,其实在是否强迫是否喜欢等角度上都多有不当。
整体上我会认为比赛的局势高开低走,值得记录的内容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如果能在前期备赛中搜集更多的例证,设计更多的诠释,会让整场比赛变得更加精彩。
除此之外,在辩风上也希望双方能温和一些,不要向《当今辩手现状》看齐。
7月29日 甲级初赛H组第二场赛评
评委
储思童
对阵双方
H3中财校队(正)
VS
H4 嗯嘛亲亲抱抱队(反)
比赛结果
正方:反方 2:1
最佳辩手:正方一辩 康治尧
简单的说一下对整场比赛的观看。
在定义方面尽管正方有对自由本身做了一重划分,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但我并不觉得正方双方在后面通过举例论证的时候,对本身自由的定义能够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觉得所谈论的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比如正方有在说,大数据时代让我们完成工作的效率更高,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以前我们十个小时的工作现在五个小时可以完成,但是普遍的社会现状就是效率增加了,那我依旧还需要在做五个小时的工作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的举证和是否更自由无关。
第二点就是反方的论证讲算法背后其实是对我们思维和选择的局限,虽然这部分的机理本身在前面的环节中并没有太多解释。
但我个人认为,通过比如淘宝美团猜你喜欢之类的举证,可以论证算法的推演本身有在对于你的选择对样本身形成一个聚焦,尽管正方有回应那都是根据你的个人喜欢而去推算的。
可是原本对商品的挑选时玲琅满目的,但是现在看似更方便的选择,只能让我看到一种类型,本身其实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限制。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更加安全了我们究竟是变得更加自由了还是变得不自由了。
正方讲我们可以通过犯罪预测来确保环境更加安全,可是环境更加安全和本身我究竟哪儿里变得更加自由了,是我的可活动范围变多了还是怎么样,没有听到正方的解读。
但是反方认为通过算法的预测本身有对我个人形成相对的窥视,我更多的暴露在算法下,也就是我的行为会被更加透明化会更加不自由,个人权利更多的进行让渡,本身是不自由。
但我觉得这里是需要一些更多的解释和论证的,单纯到这里我个人认为这里本身有欠缺一层,或者可以讲如果你买了管制刀具他会开始限制你的出入地也许可以被叫做更不自由。
综上我个人投给反方。
第十七届华语网络辩论赛录音小华语将会陆续上传至网络平台,点击关注 喜马拉雅FM “华语辩论网录音”,或 网易云音乐主播电台 “华语辩论网”,第一时间get比赛录音噢~
喜马拉雅FM
网易云音乐
往期好文
排版|王雨欣
审核|李玥 张俊楷 陈纪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