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2014年)
打辩论的初衷,人人都不一样。
比如我吧,当时我们班第一场班赛就没带我,后来他们输了后不大想打了,第二场就把我抽去做了壮丁,我去了就双杀后觉得很有面子,就继续玩了;如果他们第一轮不输,也就没有后来的我了。我认识的学弟学妹,动机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喜欢的男孩/女孩,有的是为了找工作,有的是觉得穿西装在大庭广众之下简直帅呆了,还有的是因为别的部门都没招自己只有辩论队可以试试了,反正没见过真的对辩论本身一见钟情的。
于是我们不管带着什么样的动机,我们都开始玩辩论了。一开始都是随便打打,肆意妄为,就好像刚学武的时候看到人就想比划两拳。直到后来被正派弟子打的满地找牙,或者被阴险小人暗算毒害,才发现原来光靠反应是不够的啊,就会开始学习一些套路和招式。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玩意还挺有趣的了,就好像我初中玩魔兽压根不会,都是慢慢造三级兵结果才二本就被电脑灭了;后来我学了一些战术,又有了微操,瞬间能虐发狂电脑和很多同学了,我就会觉得很有趣。这种有趣,来源于你的进步,来源于你开始探索到这项语言活动的自身魅力。但这时候,大家其实都还很LOW,经常会战术依赖或者论点依赖,比如我以前用哈耶克连打5场比赛,当时觉得很高大上,现在看来和用内外因打五场没啥区别。但不管怎么样,当我们用知识或者技术获得进步与成长,乃至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对辩论的兴趣大幅度增加。而辩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发掘和探索未知的感受,许多前辈喜欢辩论,是因为辩论可以让他纵横在从国王到乞丐的不同角色里,享受游戏的刺激,相信大家心有戚戚焉。
再到后来,就自然会有一些恩怨情仇了。有的恩怨情仇和辩论无关,比如感情。而更多的恩怨是因为胜负心,毕竟谁不喜欢努力了一星期被主席宣布胜利的感觉啊,谁不喜欢颁奖时众心捧月的感觉啊,谁真的会喜欢输啊。当然我承认有的时候会输得很有快感觉得很有成长,但那种比赛十场也未必能遇到一场。大部分的时候,输都是不爽的,输了后的反应也是千奇百怪的。比如有的队伍输了后会找各种理由,骂对手骂计时骂主办方骂黑哨,还会去水果摊奶茶店哭诉半小时证明自己真的被黑了,搞得老板吓坏了莫名其妙;也有人会发日志说我们以后再也不会受邀参加这种傻逼比赛了,好像真的主办方求你们参赛似的。有的队伍输了以后则会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血债血偿,我见过为了报仇春节都用来写全套的队伍。也有的人输多了输怕了就找借口了,比如我知道某校一个没怎么赢过比赛的领队在自己学校的杂志教育全校辩手都要“不看输赢,但求成长”,她这么想是她的自由,当领队这么要求队员就是中2了。
而这圈子里,多的是因为一场胜负反目成仇的例子,我微信好友里有至少50对辩手本来关系很好,现在关系恶劣,说是因为看不上对方的人品,其实背后都是输赢。嘴上都是道义,心里都多少有些小气的,这是人性。当然更多的人,会逐渐懂得不把输比赛的不爽转嫁给那些无辜的人们,而是更多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即使心里不服也会保持基本的修养,这或许是圆滑,但却也是成熟。
这里说个题外话,很多老人总是感慨,辩论这项活动主张思辩精神和独立思考,为什么还是会培养出那么多奇葩。其实辩论是一种器物,他对于性格更多是一种放大而不是改变,所以那些诚恳的人在学辩论后会变得更诚恳;那些自恋的人在学辩论后会变得更自恋。只是这个圈子有比其他圈子更理性更强的纠错机智,所以大部分的奇葩都会被成功改造,但也难免有一些漏网之鱼,最后成为了星宿老仙。
于是,经历了本身的成长,领略了辩论的魅力,又经历了胜负的冲刷,感受了辩论的现实之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改变。这时候,我们大多变成了学长学姐,责任心开始变得比兴趣本身更重要。此时的我们,或多或少承担起了一个队、一个社团或者一大批小孩的重担,我们不管心里怎么想,都会有力量驱使我们继续向前。不止一个大三辩手和我说,他们早就不爱辩论了,但爱这支队伍和这批孩子,所以他们还在继续带;还有很多辩手和我说,他们爱辩论,但是却不得不放下自己所追求的,而去适应组织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打辩论会遇到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思考辩论到底值得不值得我们花这么多时间,或多或少都会思考坚持还有多少意义。但在思考过后,我们还会忍不住继续付出下去,或是因为队友的期盼,或是想给对手一个教训,或是仅仅为了一个诺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