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队专访】新国辩十周年专访: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老帮菜带小鲜肉,酷儿

频道:辩论队排行榜 日期: 浏览:19440

图片


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在队长张琦琦的带领下,近年来在各大赛事中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去年获得了第二届“银霖杯”华语辩论公开赛冠军,并在第四届“未来杯”高校科普科幻辩论邀请赛中力克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强队,最终获得亚军。此外,在“丰瑞杯”法治与文化辩论邀请赛、“星恒”世界华语辩论邀请赛中也呈现了相当精彩的表现。


图片
图片


在本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即新国辩)中,西南政法大学也表现优异。在小组赛中面对悉尼大学与浙江理工大学,就“唐山打人案中‘见义无为’的男性该/不该被谴责”的辩题,西南政法大学在张琦琦、张书闻、张泽众等多位主力队员的默契配合下成功取得二连胜顺利出线,张琦琦也同时收获两场最佳辩手。虽然在复赛前,张琦琦突发身体状况无法正常参赛,未能全阵的西政不敌最终夺冠的暨南大学,遗憾止步8强。但想必在本次新国辩的舞台上,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和每一位参赛队员的表现都已经被大家牢牢地记在心中。


图片
图片


在比赛结束后,华语辩论网特别邀请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参与十年新国辩系列特别专访,就本届新国辩备赛、辩论队建设、辩论经历与感受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采访。接下来就跟随着小华语一起来看看吧。


    采访记者   

李玥桐

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 张琦琦、张书闻、张泽众、张津康、王岚、陈文浩、罗烽萍、杨紫嫣

     采访嘉宾   


访


     小华语      

首先非常感谢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的同学们同意接受我们华语辩论网的十年新国辩系列采访。在采访初始,想向大家先了解一些关于西政辩论队的基本情况。请问队长,在咱们队内大概是有多少位队员?其中,本科生辩手和研究生辩手的比例大概是怎样的?从中参与到本届新国辩赛事的同学大概又有多少呢?

我们目前队内除去教练,在籍的队员是51人,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本科生。因为我们队内正式开始每届固定选拔研究生长期在队培养也基本上是我这一届左右的事情,所以研究生数量不多。目前队内16级是有三位研究生,中间还有一个是17级本科,往后面是由张书闻这一级(18级)为代表的研究生。总共加在一起,目前队内研究生应该是不超过10个人的。


图片
图片

      张琦琦     


     小华语      

请问队伍在派出参加本届新国辩比赛的选手里,我们在人员的考量上是会更多选择一些比较成熟的辩手,比如像研究生或者是辩龄长一点的本科生,还是我们也会尽量多派一些年轻辩手参与其中呢?

因为新国辩对于所有参赛高校来说,它都是华语辩坛的最高舞台,所以对于每个队伍而言,一定是会要求绝大部分的名单安排都以主力辩手为主。所以我们其实主要还是考量队员当前在队内的实力,以及在队内的经验分布来判断由谁上赛,但是我们也会相应地给到一些年轻的新生队员们一些位置。因为名单是限制在6个人,我们通常会给到主力队员4个名额,剩下两个一般会安排较低年级的队员来锻炼。我们也会尽量给到他们机会,保证能够有上场的空间。


图片

      张琦琦     


     小华语      

您可以分享下队伍在本届新国辩备赛期间的相关情况吗?比如我们的队伍当时是提前多久开始备赛新国辩的,在最密集的时候一周时间能排到大概多少的模辩呢?

一般而言我们参与的大部分的大赛基本在抽签后就开始备赛了,但是这次比较特殊的是在抽完签后,我们队内名单上的人员基本都阳了。这大概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大家都没有太多办法去备赛。所以我们基本上是身体恢复后才开始备赛,整体的备赛周期大概在20多天,不到25天的样子。


图片


我们安排最密集的时候基本每天都有模辩。因为我们的主力队员张泽众在考研之后才能全勤加入我们的讨论。也是为了协调一下队内的阵容,所以我们是安排在考研之后27、8号开始每天打一场模辩,一直打到开赛前。


图片

      张琦琦     


     小华语      

这个备赛的量和其中的任务肯定还是蛮重的。想问一下西政辩论队的各位,对于参与到本届新国辩中会有一些怎样的状态和心境呢?可能过程中有我们刚提到的因为疫情导致备赛的周期缩短、身体状态不佳,或者是期末考和考研这类学业方面的冲突,以及本届新国辩首次重返线下全程实体办赛等等很多方面,大家怎样看待这次的新国辩旅程呢?

我第一次参与到新国辩是在19年,对于我个人而言,那一年遇到了比较糟糕的情况。因为一般来说,备赛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基本上也是要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但我那一届参赛时,碰巧我同时身兼办赛,还有其他队伍安排的任务,同时临近期末,自己身上也有比较重的学业任务,我最后是没有什么时间准备比赛的。等到其他任务都彻底结束之后,距离参加新国辩只剩下了一个星期左右。所以那一届参赛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舞台,但却没能够用到太多的时间参与其中,最后的结果也不太理想。


图片


前年也因为我在支教,没能如愿地来到这里,所以今年这一届新国辩对我而言是很特别的一届赛事,是最后一次圆上遗憾的机会。而且说实话,更不要提是碰到这种3年没有参加实体赛的情况,从一开始知道能去打,到后面真的站上舞台,再直到最后打完,整体都属于特别激动的状态。说实话,到现在为止都还是没有完完全全走出对于新国辩的依恋。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也想能够继续在这个地方打下去。

      张琦琦     

对我来说,因为我也是参加过上一次20年的新国辩,所以我的感受其实跟琦琦学姐是差不多的形式,都是这种比较着来的。相比于上一次,这一次的参赛体验,第一是我会更安心一点,因为我不再是队伍中年级最高的人。


图片


刚刚师姐有讲过,在20年参赛的时候,因为我们当时的队伍的整体结构还是较为年轻化,再加上师姐当时在支教也没有办法参加,所以基本上是我和几个同级的队员在当时还是大三的情况下参加的。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到华语辩坛的三大赛当中去,可能就会顶着一种特别大的压力,或者是有自己在队伍当中没有办法找寻依靠的一种感觉。但这次完全不同,因为有师姐在,所以任何事情都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我还是可以以一个师弟的身份在这个队伍里备赛,所以各方面感受上都会更轻松、更安心一点点。


第二件事情,我也会觉得相比于上一次的队伍结构,这一次的队伍结构可能会更合理。无论是在辩位的选择上,还是我们队近两年出现的一些像张泽众师弟、张津康师弟这样非常优秀的辩手们在个人的表现和各个辩位的配合上,都会让我觉得这一次的备赛阵容相比上一次更加合理一点。这件事情也会让我在整个备赛的过程当中觉得比较放心。


图片
图片


但尽管再放心,到最后说回来最主要的还是紧张。因为确实对于我们队伍也好,或者对于我个人来说,新国辩都是属于非常高规格的比赛。琦琦师姐曾在我刚进队的见面会上讲,作为一个辩手,能在新国辩的舞台上做一段2分钟的陈词就已经非常幸运了,这句话对我而言也是如此。所以在我知道可以打新国辩,并且自己有机会在舞台上面发言的时候,还是会非常的紧张,想要把自己更好的表现留在这个舞台上。包括在备赛的过程中,也会因此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

      张书闻      

我是2019级本科生张泽众,我基本上本科时间都是在线上比赛,我觉得这一次最大的特点或者说和之前的差异,还是能够真的坐在台上去讲话,去辩论。那种感受让我重新体验到了19年,当时刚入学的时候那种线下赛的感受和独特魅力。其他的我倒是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受,因为我一直都是秉持着快乐辩论的态度,所以结果也好,或者是备赛的情况也好,我觉得就我个人而言,和其他时候认真准备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赛没有特别多的不同。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新年之前,在本科即将结束之前,再和大家聚在一起,准备比较重要的线下赛。这可能是我独特的体验,谢谢。


图片

      张泽众     

大家好,我是20级本科生张津康。其实我之前也有经历过新国辩,但当时是以一名随队队员的身份参与到20年的新国辩当中,这次也是第一次真正以一个辩手的身份站在舞台上,我觉得心境上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可能之前经历了太漫长时间的网辩,所以可能在实体赛、线下赛的那一段经历会和之前比赛的过程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存在。对于大赛或其他相对普通的比赛,这一点我倒是和师兄的感触相似,觉得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我觉得大赛也好,还是普通比赛也好,整体的备赛过程还是每个人都要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努力。我觉得这次还是比较开心的,可以和大家一起经历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还是很美好的,如果有机会,希望后面也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再经历这个事情。


图片

      张津康     

我是21级的王岚,当我得知自己被选进本届新国辩的参赛名单后,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新国辩是很多辩手梦想中的舞台。我作为一个低年级辩手,可以被选进参赛,我觉得非常幸运。在这次新国辩的参赛过程中,我觉得让我再一次很真切地感受到了辩论的魅力。看到那些辩手,包括我的心中世界,甚至是我自己坐在台上的时候,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这几年线上赛的不同,对辩论的感受又一点点复活。这是这次新国辩给我最大的感受。


图片

      王岚       

大家好,我是21级的本科生陈文浩。我的感受和刚刚王岚同学的很像,因为我和王岚同学一样,也是在高中打辩论的。新国辩是我们在高中时候就一直在看的一个很厉害的比赛,我这次能参与进来也是非常荣幸。我这次在新国辩最大的感触是当时看到了很多队伍在赢比赛时候的兴奋和激动,也有看到输比赛时的遗憾和不舍,所以我觉得当时感触是蛮深的。辩论相当于是在我们的整个青春里面非常牵动人心的一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有关于辩论的,能够展现它魅力的地方,整个新国辩之旅我也非常开心。



图片

      陈文浩     

大家好,我是21级的罗烽萍。因为我同样也是从高中开始关注新国辩,开始关注辩论的。所以这一次新国辩对我来说,应该就是一个能够和之前认识的老师朋友们重逢,能够在线下体验华语辩论最高赛事的规模和给人的震撼力的这么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还是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的。


图片

      罗烽萍     

大家好,我是22级的杨紫嫣,我现在是大一,在本届新国辩中担任随队队员。我在新国辩的体验,其实就是一种梦想成真的震撼。因为我也是在高中就有辩论的经历,那个时候就一直在看新国辩的比赛或者是录像视频。这一次能够第一次在线下参与到新国辩的整个过程当中,能够很近距离地看到那些非常厉害、非常优秀的神级的辩手们的发言,包括有一些互动,让我觉得确实是再一次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辩论这项活动它带给我的思辨、思考以及它整个活动的魅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准备比赛的讨论过程当中,包括和师兄姐一起去思考这个题目,和教练一起去探讨持方应该要讲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个过程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所以我觉得这次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对辩论重新热爱上的过程。


图片

      杨紫嫣     


     小华语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从我们采访前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包括刚才在听大家的分享过程中,其实可能感觉到西政对比我们之前采访或了解过的其他一些队伍会有点特殊,能比较明显感觉到西政队伍整体会偏年轻化一些,我们的队员也基本上是本科生,包括20、21级的同学。看起来我们对于目前西政的印象是一个较注重本科生培养,而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研究生这类更成熟的辩手的一支队伍。想请问队长,我们对于西政辩论队目前的这种情况,年轻势力较多的这种结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优势或者是劣势呢?

我们学校其实也没有较于研究生而言,特别要注重培养本科生一些,其实是因为没有什么研究生(笑)。在世博杯结束一直到19年之前,我们学校都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研究生辩手,这也跟当时的华语辩论的环境有关系。大部分高校的辩手可能打到研究生、博士就离校了。留在本校再愿意继续打辩论的就更少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早期的时候我们学校没有太多的比赛资源。这个情况也是我们教练景老师,在大概19年之后带领我们在世锦赛夺冠之后,才慢慢地改变了,也构成了更多辩手他们愿意在升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打辩论的这样一个后期的发展优势。所以我们辩论队在19年开始,也慢慢地多了一些研究生辩手。


图片


本科生我们其实也是一直有在非常注重培养的。因为无论是后续有没有发展到研究生,本科生都一定是一个队伍未来的中流砥柱。但是比较尴尬的部分是,因为我们是法学院校,所以我们比起很多非法学院校来说,在培养方面有着比较困难的一个地方。一到了辩手处于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已经培养的比较成型的队员,他们就要面对法考还有考研,以至于中途这一年可能就没有办法参与比赛。


所以我们学校在这个方面就会很头疼,因为如果辩手经历了这样一个半年到一年的休赛期,到了毕业的时候,他的能力其实很可能因为这个过程的中断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退化。你想要再把它重新培养起来,又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这个是我们学校培养本科生比起其他学校来说会更困难的一个地方。研究生在这个方面会相对来说好一些。


总体而言,本科生为主的队伍其实会形成的弱势就在于现在的大赛参赛队员都主要是研究生或博士。像我们可以看到本届新国辩当中很多学校的主力都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在这个角度上,本科生对于知识面的了解,包括对社会的观察,对某个事情的认知,确实会容易落后于研究生跟博士生。像我们这次所遇到的很多比赛的辩题,它其实往往就是考验你对世界的观察。比如我们复赛的辩题就在探讨年轻人更应该善良,还是更应该勇敢,更应该拥有一颗怎样的心,其实还是蛮考验我们大家对于社会的理解的。这个地方可能本科生相对而言就会弱势一点,但是也有相应的好处。



图片


我觉得本科生在比赛的热情方面,还有包括在比赛的准备方面,都会比起研究生还有博士生而言更占据优势。第一个是对他们而言可能拥有的机会本身是相对来说比较有限的、比较早的,所接触的机会对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第二次,所以会格外珍惜。第二个是同样的任务交代给大家,他可能用的心力会更多。因为研究生和博士生会更容易遇到学业或工作方面的压力,像我个人有的时候因为学业或工作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辩论,但本科生相对而言在这个方面就会较为有优势,所以在赛前准备上肯定是更具有一些优势的。这也是我自己眼中看待的,我们队现在结构的一些优势跟弱点。

      张琦琦     


     小华语      

好的,谢谢学姐的分享。学姐您刚才说西政它作为一个政法类的院校,队内很多的成员在学业上不可避免得会经历法考、考研,包括您自己也有外出支教一年的经历。面对大家可能在有的情况下会一定时间的较少接触甚至脱离辩论,像今年新国辩备赛时,泽众也是在考研后再全心投入,那当大家重新回到队内,回到辩论赛场,对待他们的这种现状,有没有什么应对方式能够让他们较好地恢复到辩论状态中呢?

一般而言我们分两种情况吧。


第一种情况是辩手本身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着一定计划性的安排,他可能在比赛和考试的前期基本上已经规划出来自己的复习强度了。如果是他自己觉得自己可以兼顾,只要他的状态保持得不错,我们都会同意在他考试的前期依然上赛。这种一般对于状态的影响会相对较小一点,只是可能在比赛上面大家要多为他做一些协调,比如查资料就交给没有太多学习压力的人去做,而他可能负责在比赛准备的时候去处理一些技术的问题。一般而言,这种情况的队员考完试后回归队内的速度也会非常快,因为他们其实理论上离开辩论并没有太久。


但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辩手本身同时要准备法考、考研或其他的一些学习安排,他本身压力比较大,或者他因为对于学习方面会更看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那可能某个阶段他脱离的程度就会比较大或者时间比较长。我们对于这种情况,一般而言是在他结束了相应任务之后会有一个恢复期需要他来配合。比如会交代他一些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比赛,这样我们一方面可以给到他锻炼和恢复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不会说有比赛压力太过于大,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的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他的状态恢复比较快,相应地对于他也会慢慢给到更多的大赛资源。

      张琦琦     


     小华语      

请问这样的决定权是在队长手中还是在教练手中呢,或者是大家通过观察后共同决定的?

在我们队伍内部,一般而言大赛还有其他比赛的整体参赛名单制定是教练拥有决定权。此外我们目前由1个队长,4个副队长共同组成的队委会是拥有建议权。赛前我们会草拟一份名单给到教练,他凭借他的观察和理解修改,最后确定。当然也有在大赛时,教练在已经了解情况的时候,可以直接指定,我们会进行一些补充建议。

      张琦琦     


     小华语      

好的,谢谢。我想再请问一下学姐,您对于所谓的强队和弱队有没有什么看法或理解?您认为什么样的队伍会被定义成为强队,他们又具有怎样的优势?

我个人感觉强队跟弱队他们之间比较明确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他们的梯队建设。一个真正的强队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他们一定是要有长期的持续性的力量。像我们国内最有名的几个强校,比如武汉大学,还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等。这些学校跟其他的一些学校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你发现他们总能一直都保持着非常有影响力的队员作为队伍的核心。而且他们的队员是非常自然的在迭代的,不是一批人打完以后他们毕业了,后面这个队伍就在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或者说出现没有固定的核心,能够配全主力成员这种情况。他们每一届都会有能够撑起台面的辩手轮番上阵配合比赛,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否则我觉得只能讲这个队伍是在这两年内比较亮眼,很难被定义成一个非常优秀的强队,这个是其一。


第二个,我个人觉得强队本身要有他们的文化底蕴在。一支好的队伍本身要有成套的训练体系,还有他们对自身风格的坚持。像武汉大学就是很鲜明的一个例子。他们在队伍传承的过程当中,队伍内部的训练体系是非常成系统的,不论是招新训练,还是他们的暑期的训练计划,或者包括一些对外的交流,都是非常成体系且有传承的。与此同时,他们整体队伍的风格也是基本上一脉相承,有自己的一套贯彻的打法,比如出立论的风格和方向,还有对他们在场上所执行的技术的方向,都会不断延续。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强队一定要有自己固定充分的参赛资源,当然这其实也依靠他们持续有竞争力的赛事成绩来决定。如果没有一个配套的比赛资源来保证他们的上赛机会,很难说有一些队伍他们真的可以一直保持以一种强队的姿态传承下去。我觉得我对于强队的想法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

      张琦琦     


     小华语      

接下来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在采访其他队伍的时候了解到的一种说法。辩论、辩论队和辩论赛三个不同的主体,大家对于它们的价值排序也不一样。有人认为辩论大于辩论队大于辩论赛,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吗?

我先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觉得我个人是蛮认同这种表态的,因为实际上就拿这次新国辩举例,在本届新国辩我们其实是打到8强,并没有继续参与到后续的比赛中。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在本届新国辩中的辩论赛的部分是小组赛和复赛阶段,但其实整个辩论队我们在上海一共度过了6天的时间。实际上在我们后面整理的时候,整体的时光也好,包括我们留下来的照片也好,就我个人而言,大部分的照片和美好的回忆,还有一些记录,其实都还不全是和场上的辩论赛有关。很多是大家的聊天、分享、游戏以及团聚在一起的氛围。


图片


实际上我这次来新国辩,也有个很大的吸引我来的动力。我希望能够和辩论队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一起在线下体验这种感觉,体验的不仅是辩论赛的感觉,也有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辩论队它作为一个组织,除了辩论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地方。一个很成功的辩论队,它也不能只有辩论,还是要有辩论之外的东西把大家紧紧连结在一起。


而辩论这个概念,我觉得它就比我们这样的一个学生社团、要玩耍的一种竞技活动更大了。因为实际上辩论,就像我们教练说的辩论,它是一定要多读书的。因为辩论赛它虽然可能只是这样一个短暂的竞技游戏,辩论队它可能只是你在学校中参加的一个社团,但是辩论的理念、辩论的精神,它可能会运用到你之后更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所以参加辩论你很难说它有什么具体的好处,但是它给你带来了那种思维方式的改变,确实我觉得它是会影响你整体看待世界的模式的。


但是我也觉得它是蛮主观的一个排序。比如,当然也有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来到辩论队后结识的大家会比辩论和辩论赛都要重要。辩论队就是那一群人,和我待在一起是件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也不一定非要给它们安上一个谁最重要或最高的帽子来,其实像我们也有很多的同学,他们想和大家在一起打辩论,也有同学希望赢。所以我倒不觉得它一定需要有一个谁更高的这种排序,但是我是很认同这个说法的,这大概是我的想法。

      张泽众     


     小华语      

好的,谢谢泽众。关于这个话题,其他的学弟学妹们有没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呢?

我觉得对于我个人的排序应该是辩论赛大于辩论队大于辩论。


首先区分一下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辩论和辩论赛。我觉得目前竞技辩论赛它对于我个人来讲,它比较像是一个有既定规则的竞技游戏,辩论只是它的一个内容而已,其实更多的还是在既有的游戏框架之内,在既有的竞技规则之下,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有限的内容输出出来,把该攻防东西攻防掉。这是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别。


那为什么要这么排序?其实我也认同张哥说的,我觉得其实这种排序都是很主观,也不应该有什么标准答案和所谓的最高的价值。但是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首先每个辩手来到辩论队的初衷肯定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竞技活动。而竞技活动本身可能就是承载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些高中生辩手从高中开始一直以来的热情。所以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将辩论队和其他的组织社团区分开来,既是在于竞技,也是在于辩论,所以这两者加起来就变成了辩论赛。


所以我觉得辩论赛是最重要的,它是辩论队的初心,也是我们来到辩论队的理由。辩论队其次是在于我觉得在辩论队当中认识的朋友,在辩论队当中有的经历和感受到的所有情感和故事,我觉得这是比辩论和辩论知识本身,比之后可以应用到我生活当中那些技巧本身更加值得珍惜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辩论队是第二的。



图片


至于辩论,我觉得它可能是能够陪伴我最长时间的,可能确实是能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当中都有应用之处。但是我觉得相比前两者来说,它可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方向,但是它在这个阶段来说,应该对于我都没有前两者重要。所以这是我个人的排序。

      罗烽萍     


     小华语      

好的,谢谢烽萍。既然我们聊到了辩论队的话题,请问大家有没有一些在辩论队内,比如关于日常活动、备赛、传承,或者是一些队内学长姐和学弟妹之间比较有意思、有趣味的小故事可以向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呢?

我可以分享一个比较短的,也是我们对这一次新国辩印象比较深,可能留下一些名场面的部分。


我们队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风格,大家个人风格也没有非常强,所以一般打比赛也很难被大家记住。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一次我们在场前就开始在整活。我们大概是在初赛部分的某个环节中,在想象对方可能会有一些预设攻防的情况下,我们想用一种比较诙谐或者幽默的方式去回应。


当时我们其实是安排给我们那一场比赛的二辩,也就是张津康同学来做这样的一个回应。大概的讲法就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整活。当对面说出很荒谬的话的时候,我们大义凛然地去“怒骂”对面你可真六。


图片


但是确实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二辩当时也没有豁得出脸在那个场合讲这句话。我作为当时那场的场下观众就觉得很可惜,以为这个梗就过去了,但其实它没有。后面应该是在那一场三辩的质询环节中,我在一个非常突兀的场合听到了那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六。可能有的朋友没看过我们的比赛,不太了解我在讲什么,但是如果能配合那一段的视频,或者是那一段的动图,可能会效果好一点。这可能是我对于这一场比赛印象最深的部分。


其实在这件事上我们还有一个小小的彩蛋想讲,我们其实是想在复赛把这个梗延续下去的。我们打算在复赛时,对面讲一些非常奇怪和荒谬的部分的时候,我们回一个您可真是“非常6+1”。但是因为我们负责讲这句话的张姐,在那场比赛之前突然病倒了,这个梗就没有延续下去。所以如果有机会,也希望能把这个梗写到这一篇采访中,给大家圆一个小小的彩蛋。

      张书闻     


     小华语      

好的,没问题。在当时学姐以“6图”出圈后,大家也是非常兴奋,这种线下赛独有的形式也使大家感受到了如此好的氛围,感受到了辩论的魅力。其他同学有想要分享一些类似的小故事吗?

我来分享一些吧。我觉得其实我们真真正正很正经的故事是比较少,但大家在新国辩过程中平时一起相处的事其实还是蛮多的。我觉得这次新国辩的旅程最后给我感触蛮多的故事可能是我们要结束了之后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像张哥马上要毕业了可能要离开学校,张姐可能也要进入工作实习的阶段,我马上可能也要考研了,可能大家开始慢慢走向五湖四海的过程中,都会有比较多的感触,所以可能很多人情绪上都有一些绷不住。当时在整个KTV的包厢里就传出了各种哭嚎的声音。我事后想起来觉得还挺有感触的,因为我觉得这是辩论队之所以是一个队伍的一种凝聚所在,当时给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但是我又想到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可能就要换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事情会好一些吧。


图片

      张津康     


     小华语      

好的,感谢津康的分享。从刚才大家的表述当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对比赛的重视,也了解了一些大家尝试着对于比赛内容提出一些小创意,此外还有辩论队里大家私下非常良好的这种氛围。想问一下队长,我们西政辩论队在定位上是会更把自己看作像是一个军队,还是更像一个社团呢?我们是担负着更多的想要赢比赛,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取得冠军这样的使命,还是像社团活动一样,大家聚在一起玩乐学习呢?

我觉得比较偏向于前面一种吧。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本身就讲求论辩文化,一直把辩论看得非常重,整个学校对于辩论队的建设也很看重,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整个队伍内部的建设也像类似于军队,我觉得没有到军队那种程度吧,但我觉得会类似于国家队的程度。我们会把赢作为唯一的目标,因为这个是我们这一个组织存在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能赢,或者我们没有把辩论和辩论赛当成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很多的事情就不太可能延续。我个人是不太同意可以把辩论赛当作是一种大家出去玩得开心的这样的一个方式去看待的,因为一旦是这样,就会很容易非常放纵。无论是在管理层面,还是在我们真正打辩论赛是否能够打好的层面,都是没有办法做到真的执行到最后那一步的。所以为了去打好更好的比赛,为了去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比赛资源,打下更多的冠军,我们整体的队伍都是希望能像一支竞技队伍一样去运作。


图片

      张琦琦     


     小华语      

在刚才听到大家分享自己处于西政辩论队中,在比赛内外的一些感受或者趣事时,除了想了解西政校队的定位以外,其实也有着很深的感触。辩论圈本身并不大,我也和一些今天采访的朋友们互相有着联系方式,平时可能在微信朋友圈也经常看到大家的分享,包括在新国辩期间被系列话题不断刷屏,再到今天采访时听到大家分享的内容,我心里真的非常有感触。


即使像琦琦学姐刚才所说,会把赢作为咱们的唯一目标,会觉得队伍的建设更类似于国家队形式,会认为西政辩论队是比较严密的组织。但与此同时我又能从很多的方面感受到大家对于辩论的这种热情,包括队友间厚重的情感和和睦的氛围,请问大家是怎么去平衡这种关系的呢?

我觉得其实还好,我理解下这两件事情需要平衡的点可能更多集中在有一些人认为辩论是一项游戏,辩论其实不应该争输赢,辩论队就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玩乐的地方。在校队,可能两种理念的冲突是没有办法调和的。只能让想要轻轻松松的这一部分同学去找到合适他们的这种辩论爱好的一个平台。


但是对于留在校队里的人来说,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家都会想赢,所以大家都会为了赢而努力。即使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有一些小的冲突和矛盾,也都是可以解决或者可以被化解的。坦率地讲,哪怕是在这一次新国辩当中,我们也一定有着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某一个攻防或某一个细节上应该走到哪一步,应该留下几层,应不应该用资料去阐释,还是直接用语境回过去,这一部分的框架到底是用渲染还是用数据进行打击,这肯定是有冲突存在的。但是这个部分其实也仅停留在比赛备赛的层次上,等比赛结束了之后,因为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的,大家就能相互理解,更不会影响大家的感情。但是如果相反,大家的理念是不同的,可能在这个部分的冲突根本没有办法愈合,就可能会从一个细小攻防上的讨论上升到对于个人的攻击,起码在我们队基本上是没有我说的这第二种情况的。


图片


当然我刚刚也讲过,即使在这次新国辩或者其他的备赛过程当中也都存在各种冲突,但是等到比赛结束了,等到高压的、紧张的环境过去了之后,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就觉得那些为了比赛而做的努力,其实可能引发了冲突,但这完全没什么。相反,好像是大家一起的努力和那些冲突才使得那一段记忆更有可以铭刻的地方。我觉得是这样。

      张书闻     


     小华语      

我想,像这种良性的氛围和理性的探讨肯定也会多少吸引着对于辩论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加入,或者是选择在西政辩论队内长期发展。我们知道在近几年,西政的履历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连续几届都登上了新国辩的舞台,去年在未来杯和天伦杯等赛事中也都有着优异的表现。我们相信一支队伍能够持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需要整个队伍共同付出坚持和努力的。


在我们在采访新国辩其他队伍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同地区的辩论环境差异蛮大的,有很多的队伍,包括我自己本身有在国内的重庆辩圈和英国都待过一段时间,也打过一段时间的辩论。感受到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辩论环境都不太一样。我们国内很多的辩手可能从高中开始,或者至少也是从本科开始接触、打辩论的,像研究生辩手也有很多是从其他的地区或高校的本科辩手升上来的。而在英国就会更多地依赖空降,比如有在本科打了四年辩论,再转到英国读研究生,他们主要成为了他们队伍能够打进一些大赛决赛阶段的主力队员。但当他们慢慢积累了成绩,等到能够拥有资源参与到大赛决赛的过程中时,基本也就毕业了,这就会是种非常尴尬的情况。


其实包括在我们国内高校中也会有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在很多这种情况背后,我们一直也有在探讨对于辩论队的传承如何去持续地、较好地实现,因为它肯定也是对每个辩论队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问一下琦琦学姐,您自己在带队的过程中,或者是西政辩论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队伍的传承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心得和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呢?

我觉得我们在队伍的传承方面,其实还是主要靠老队员不停地来回归反哺。因为其实像你刚刚所说的这种情况,我们队伍也出现过。比如一个比赛本身一直在打,但是真的打到有资源的那一瞬间,原本老队员们毕业了。或者实际上队伍可能存在一定时间的转折期,好不容易往好的方向发展后,原本可以打的队员他不在了,都存在类似的这样的情况。


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队伍想要保持持久的传承,一定是要保证老队员本身有长期的回归的意愿。因为如果没有老队员的加持,其实低年级的队员他们自己去自我发展,会遇到很多的瓶颈跟困境。像类似于一场比赛的立论,如果低年级的队员他自己去攒,很难说一下子就能够获得一个真正能够在大赛方面拿到成绩的这样一篇立论。因为他们不一定对比赛的情况有了解,他们不一定了解比赛的体系、比赛的判准或者是比赛的走向和对手的风格等等。所以如果是像这样盲目地打比赛,很有可能会面临着他们自己觉得自己自圆其说了,但依然赢不下比赛的困境。这个部分是很需要老队员来不停地分享经验的。怎么去备赛,备赛的时候有哪些问题是必须要忌讳的,怎么样才能赢下一场比赛等等,这是非常关键的部分。这是其一。


其二是我个人觉得辩论队和其他学生组织非常不同的一点,就在于它非常长期的内部传承。因为你会看到很特别的一点,就是在辩论队,你能看到大一的同学跟博士生都依然能够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或者像已经考到其他院校的研究生,他依然愿意经常地回来看看小朋友们的比赛。甚至我们学校有很多已经工作的,已经在律所、法院或者是在各种公司企业已经有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学长姐们,依然愿意不停地回来看我们。这些本身也是很吸引辩论队新生队员的一个力量。因为说实话,辩论队的强度是很大的,它不像学生会一样,或者像类似于普通的社团一样的情况。你可能劳累了一两年,你毕业了,也就相应来说没有那么多工作了。


实际上,我们是没有一个所谓的服役期限制的,只要你能打,你就会一直打下去,整体的周期可能会很长。而且每一次在比赛的时期,你的压力又会很大,单纯靠对辩论的热爱,没有任何外部力量的加持或是对你这一个队伍本身的依赖,你是很难去走完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辩论生涯的。而一旦有了这种老队员不停地回归,一个是会带给新生队员们很强烈的归属感,另外一个是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信念。你看我大一、大二,但我往上的队长们,还有包括师兄师姐们,他们依然在努力,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上面的加持。所以我觉得传承这方面,其实真的是要老队员更加愿意做更多事情才能够做到的。

      张琦琦     


     小华语      

其实理论上来说,每一支队伍都会有已毕业的老队员们。但是老队员们,像您刚才所说的一些硕博生,甚至是已经工作了多年的前辈们,他们还有意愿回来反哺这些新队员们,或者是说回到辩论队和大家一起相处,帮助我们队伍不断传承,这其中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大家对于队伍有所留恋,里面是发生了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共同努力的过程。


图片


一方面是低年级的队员一定要主动。我个人觉得很多老队员他们不回来,也不单纯是觉得自己忙,就是担心这个队伍不够需要他,或者担心出现在这里比较尴尬。你想他已经毕业了,回来总是需要一个契机的,他不能一直主动干涉队内的事物。老队员们可能会有这种担忧:会觉得如果他自己一厢情愿,整个队伍可能都会不太喜欢,但又担心是因为人情或者各类因素不敢拒绝。我觉得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担忧,所以低年级的队员一定要对于这件事情足够主动。有任何问题、任何需要都要及时地去争取、去努力地跟师兄师姐们沟通,你不能让师兄师姐有这个误解。这是第一个,让师兄师姐可能放下心里头的一些顾虑。


另外一个就是平常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多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建立感情。我相信任何一个师兄师姐不会在一毕业就对辩论队没有感情了。他们一定是担心自己现在跟队内队员不够熟悉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一个顾虑。这个部分非常需要中间年级、层级的队员们付出整合队伍的努力。比如大赛的时候,中间和师兄师姐比较熟的这些中阶年级的队员们要主动去请。低年级的同学们,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努力地配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像老中青三个年级的队员们都彼此熟悉的情况。另外一个部分,我个人觉得如果作为老队员,本身在自己毕业之前也要尽可能地跟队内做出沟通,看是否后续会有相应的需要等等。我觉得这个是三代都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做成的一件事情。但其实执行上来说,我觉得还是讲究一个“情”字,只要感情到位了,这个其实不是问题。

      张琦琦     


     小华语      

好的,谢谢学姐的分享,接下来这个问题想分别问一下大家的想法。大家的年级不同,辩龄也肯定多少存在着差异,有像学姐这样经验丰富的辩手,可能也有辩龄较短的同学。想请大家分别分享一下辩论生涯走到目前为止,在不同阶段中,辩论在你的心里意味着什么呢?您愿意为此投入的时间或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产生什么变化吗?

我先说一下我的想法。我觉得高中生辩手可能和我们这种本科才开始打辩论的还不太一样,高中生辩手虽然辩龄长,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


像我这种从本科开始打辩论的,其实对我而言倒一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因为我觉得我大学做的唯一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打辩论,别的时候就在一些摆烂当中度过。所以要说辩论在心里的地位倒是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辩论的期待这件事情是有调整的。


我是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进校队了,尤其在当时,我实际上属于一个完全没有打过辩论的阶段,所以其实一开始进校队之后就是一个很惶恐的状态。进了之后到20年,基本上上半年都处于疫情,所以整个校队属于一个没有什么比赛的状况。像我们这种大一的同学被属于放养、没有什么人管的阶段,所以其实大概到大二的时候才有逐渐的参与到校队当中去。那个时候我们其实还是很想参与其中,打出一些成绩的,但是可能还是因为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整个队伍在20年的成绩不是非常好,就这样又慢慢到了21年的时候。


大概在20年下半年到21年上半年的时候,实际上整体是对于辩论属于一个很想赢,但是并没有办法拿到一个很好成绩的阶段,所以那个时候也对自己产生了很多的自我怀疑。但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准备放弃辩论,只是那个时候会觉得哪怕拿不到什么成绩了,我也要继续坚持打下去。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到21年下半年的时候,在主要的一些比赛当中还是获得了一些成绩。


图片


但那个时候收获成绩又和大一、大二的时候感觉并不一样,那个时候感觉成绩它更多的是一个实力的证明。我觉得我辩论逐渐打好了,这件事情会比我拿到成绩能够更加让我开心。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会觉得在场上说出一些更重要的话,以及我自己有感觉到自己这场比赛打得好,会比简单看待成绩的好坏、会比低年级的时候那种对成绩的执着都有一些改变。因为可能之后打辩论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现在的我觉得辩论,我还是希望能够更多在场上展现出我的思考,更多地展现出一些对于辩题的理解以及我自己技术的提升。

      张泽众     

我是从高一开始打辩论的,到现在应该也是四五年左右的时间。最开始打辩论的时候,那个时候刚接触到辩论,觉得辩论对我来说就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而且是很重要的活动。那个时候确实可以为了打辩论很多事情什么都不干,但后来这也导致在那一段热情过去之后我一度很讨厌辩论这个事情。因为会觉得当辩论成为我人生中仿佛最重要或者唯一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一段时间下来,你对它就会觉得:它凭什么?


图片


但后来幸运的是,我当时的学姐们对我都很好,也是在她们一直对我的开导、安慰和各种支持与鼓励之下慢慢想开了。我觉得现在的状态,我会把辩论当成我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不会像以前的那种感觉。不会再说觉得没有辩论会怎么样,或者为了辩论我一定要怎么样,可以以一个更加舒服的姿态去感受辩论,或者是在生活中拥抱辩论这个事。

       王岚      

刚刚的同学应该加起来算4年左右,我应该是四年出头。津康应该高中加上本科有6年时间了,可以讲讲你的感受。

      张书闻     

谁就6年了,不要造谣。第一,我高中没有3年,第二,我本科现在也没有3年。好吧,这不重要。

我觉得辩论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工具,这是一方面。因为我个人不是一个特别有社交欲望的人,不太会主动和其他人进行社交,所以我觉得辩论它很大程度上帮我减小了我的社交成本。因为大家进入一个辩论队,彼此一起备赛,会有可以算是强制性的一段时间,被迫必须要经常见面、经常交流、一起讨论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渐产生了对彼此深厚的友情之类的。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现在的很多朋友可能也都是辩论队的这些人,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方面,它对我来说是交友层面的一个工具。


图片


第二个,我觉得它也是对我表达层面上的一个工具。因为还是想要通过辩论,包括辩论赛这样的一个平台,去输出一点自己可能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去有合适的机会去表达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我觉得辩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我去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东西。


最后一个,我觉得为什么能打辩论一直打到现在呢?还是辩论这项事情或者在辩论赛中得到一些成绩或者打出的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东西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一种愉悦和一种快乐。我觉得它能给你来带来一些正向的反馈,逐渐地累积起来,可能会形成良性的循环。我觉得到现在我的状态就还是觉得辩论是一个还挺好玩的事情,所以可能还会有想接着打的想法。它可能慢慢地融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日常的事情了。

      张津康     


     小华语      

好的,感谢大家的分享。还有其他同学想分享下自己对于辩论的感受吗?

比津康辩龄还要长的应该就只有我们队长了。

      张书闻     

那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我打辩论,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从大一(16年)开始的,到现在为止应该是6年多的时间。理论上来说,我其实接触辩论这件事很早,因为我在小学的时候,班级就曾组织过辩论赛。那个时候就看到过国际大专辩论会,也看过金钱辩等等的比赛。我觉得辩论那个时候对我而言,心中的印象就是觉得“哇塞,我得要成长到什么样的地步,才有可能未来的某一天进入到大学,能够在这样的舞台上面打出这样的比赛”。


我当时觉得辩论非常的神圣,所以到了大学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进校队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我知道自己被录取后,知道西政的特色就是辩论的时候,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联系辩论队。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校队是不对大一招新的,所以那个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联系院队。我觉得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把辩论当作是自己大学生活的全部,因为我所有最好的朋友,还有包括我所有最喜欢的事情都是在这个组织找到的。无论是院队还是校队,带给我整个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震动。


因为我觉得在高中及其以前,我人生的生活经验是没有这么多精彩的片段的。不管是我们出去打比赛也好,还有包括备赛也好,或者大家讨论到半夜一起点个夜宵也好,很难在以前的学习生活当中遇到。所以在刚刚接触辩论的时候,我简直就是沉迷。我说实话,我一段时间不打比赛我就会难受。我到寒假的时候会跟着好朋友们一起组队打网辩,基本上没有休赛期,就这样打了两三年。也为此放弃过非常多的,对我而言现在想起来可能有一点点后悔的,更好的学习机会。


图片


但是我逐渐成熟,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觉得辩论对于我而言相对是有一点改变的。我开始更加懂得辩论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了。所以我那个时候会把辩论队更多地挂在心上,而不单纯的是辩论赛。尤其是我到后期大四转型成队长的时候,我身上还肩负着非常多的行政和对外交流的责任。所以那段时间对我而言,辩论它是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于对整个队伍建设的责任,以及对于整个西政辩论的一个责任在身上。那个时候心情就会相对来说有一点复杂。


直到我大概研究生一年级左右,辩论在我内心当中的地位又有着相应的改变。因为我自己也逐渐意识到我需要毕业、需要工作了。我也有在这两年之内经历过一些实习,一些个人人生当中的转折。我开始逐渐意识到,我不能够把辩论当作我人生唯一的事业,这一项爱好也不太可能长久地持续在我的生活当中。所以我有的时候会不得已的在我的生命当中给其他方面更多的倾斜,无论是在对家人的方面、在工作的方面,甚至是在我的一些个人事务或其他事情上,都不得不为此做出让步。


但也正是在我经历了法考、实习,重新回归到辩论队当中,我会发现尽管我在现实当中没有办法去否认它不是生命当中的全部。但不得不说,它已经成为我生命当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永远会持续下去的记忆了,因为它已经整体改变了我的生活。无论是我的好朋友们、我的工作习惯,以及我所有的学习和爱好都与此息息相关。它帮助了我生命当中太多。无论是我个人性格、人格的养成,还是我整个的朋友圈子构建和我的眼界,使得我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圈子。所以我是觉得,即使我可能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即将毕业,我也不会就此和辩论说出再见,它会永远成为我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张琦琦     


     小华语      

好的,谢谢大家的分享。其实今天在整场采访里大家的分享中,我一直都有很深的感触。我觉得这次对西政辩论队的采访,包括我们新国辩十周年一系列的采访做得真的很有意义。比起我们实际上更多人关注的辩论赛事,大家在场上明面、精彩的交锋,这背后其实有着更多鲜活的人与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能够将这些内容尽可能呈现出来,这真的让我觉得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也可以帮助到很多在辩论这条路上前行的人们。


刚才听大家分享在辩论生涯中对于辩论的感受,基本上都会觉得它是一件很重要的、无法割舍的,甚至与当前人生融为一体的事情。大家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是否会对于比赛的输赢有一些执念呢?可能像这次西政遗憾止步新国辩8强,大家会不会觉得有一些不甘呢?或者大家也可以简单聊一聊自己在整个辩论生涯中,在自身或者是我们整个队伍的角度上,有没有怀有一些不甘或遗憾呢?

那就还是由我先说好了。其实我觉得不甘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很少,因为我觉得如果你比较菜,没打好输掉了比赛,这种事情对我来说其实是不会特别让我感觉到遗憾的。包括我们在很多比赛中8进4的时候输掉了,很多的履历都是8强,但我倒觉得都还好。


我最觉得有一点点遗憾的事情是在大二打亚太赛小组赛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叫做批判主流审美会使得社会审判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我当时真的对我们的立论在反持方时非常满意。但我们在打单一化(反方)持方的时候,在场上它被操作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打的时候它就完全不是按照当时立论的方向打的,那场也被输到了0:9。


但是我是觉得那是我真的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觉得是比较对于题目有帮助的论,但是它最后输得很惨。明明是对题目有很深刻的思考,明明是立论有一个非常好的利益,但是在后面操作的时候就又变成了一个那种泥潭里打滚的趋势的时候,让我觉得确实是没有对得起我们前期整个架构上立论思考的那一部分。其他的时刻我倒觉得还好,但是那一场我是觉得非常有遗憾的,因为辩论当中我觉得我认真思考之后的东西在场上却没有被展现出来,我觉得是对不起论的。

      张泽众     

在整个的辩论几年的时间里,我觉得我的遗憾也是会比较少的。如果说过去经历的遗憾,我觉得有一件事情是我们之前在打星恒(“星恒”世界华语辩论邀请赛)8进4的那一轮,我觉得是有遗憾的。


但这个遗憾并不是我们最后输了比赛本身很遗憾,而是因为那场比赛里我们的对手就是陈凌岳学长。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可能是在我这几年的辩论生涯中,包括以后的辩论生涯,也许这就是唯一一次能和他交手的机会。那个题当时我们也是巨大的优势持方,我想或许也是唯一一次有可能打赢他的机会。但是最后确实也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输掉了那场比赛,所以我觉得还挺遗憾的。


往以后说,我觉得遗憾可能是自己不能打辩论了,或者是不得已要与辩论这项活动开始渐行渐远了,那个时候我觉得可能也会产生新的遗憾。

      张津康     

我也分享一个我的想法吧。


这个事情发生得很近,就发生在这次新国辩上。因为我其实对于新国辩是有执念的,我心目中有执念的比赛不多,但是新国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为刚刚我也讲到在19年的时候,实际上我是很不甘地输掉的,我觉得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我一直以来最看重的比赛,包括当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最后输掉了那场比赛,我是感到很遗憾。


所以到了今年,我知道我自己能打的时候,我是非常期待能以一种饱满的状态来应对这次比赛的,所以我很开心在初赛的时候能够成功出线。说实话,出线的时候我的感觉还不太真实。因为我们之前连续参加的两届都没能够出线,所以今年出线之后我们是很高兴的。从初赛结束基本上一直准备到第二天,那天晚上还特意因为想要保证一下状态,睡得不是很晚,大家都以为这场比赛至少我们会是全力投入的。我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打到这个时候已经不会再对新国辩抱有遗憾了,已经无憾了。但是我在赛前又出现了突发的情况,当时在比赛开始前两个小时左右,我的心脏突然有点不舒服,最后错失了这次机会,所以还是有些遗憾。


图片

      张琦琦     


     小华语      

其实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会非常不甘心,在圆自己遗憾的过程中却又因为一些突发情况留下了一些新的遗憾。但这可能也正是辩论作为一项竞技活动,和其他很多竞技类项目相似的地方,比如像学姐这次因为一些身体原因无法上场,或者像本届比赛也可能是很多辩论前辈们最后一届新国辩,它实际是必然存在着很多样的残酷性。大家在自己的辩论经历中会有这样的感觉吗,觉得辩论的残酷性会体验在哪些方面呢?

在特训营中,其实我就认识了一些来自其他各个学校的同学,可能有一些是能够参加新国辩,甚至能在新国辩上取得好成绩的所谓的辩论豪门。而有一些同学,他可能本身没有机会进入到能参加像新国辩、世界杯这样大赛学校,可能他们自己学校的校队也没有办法接触到这样的资源的时候,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这种情况吧。


因为我是很小就去参加特训营了,对于当时年纪还比较小的我来说,可能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我高一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四的学长。他虽然是去国外了,但还是会自己来延续自己的辩论梦想。其实你要说付出日复一日的等待能够换来什么实质上很好的结果吗?要我觉得可能从他当时的客观情况上来看,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仍然愿意不断地为此等待、不断地为此耕耘,不断地为此付出他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我觉得这真的是理想主义的。


所以也因为结识了很多这样的朋友,我会对于自己获得了这所有的事情产生思考。当你认识到这件事情残忍的那一面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你所拥有的这一切是如此珍贵的。包括你有机会去参加到校队、有机会能够和校队一起去见识到一些好的资源、大型赛事,有机会去和最厉害的队伍交流等等。这一切都不只是灌注了你一个人的等待和耕耘,更是灌注了无数可能根本都没有机会出现在镜头前面,出现在舞台之上的那些人的坚持和付出,我觉得这件事情就是在我看来辩论真正可以说是残忍的地方。

      罗烽萍     

在打辩论的过程当中,我身边的人一直在变化。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可能会让我感觉到残酷也好,残忍也罢,但是客观上回头去讲的时候,又会觉得这件事情再合理不过。


无论是从最开始打辩论的时候同院队打一些新生赛、打一些校赛也好,再到进了校队之后去打一些刚开始可能规模比较小的比赛,到地区赛、全国赛,再到后面一步步走到现在打新国辩。无论是20年的新国辩,还是这一次23年第十届的新国辩。我身边的队友,我身边坐着的人一直是在变化的。


图片


我不能讲我和他们在交往亲密程度上有什么变化,可是你就是能看到由于各种原因,有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各种原因,他们就不坐在我身旁了。当然,他们中大多数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或者更理想的其他的一些闪光的平台。可是在每一次打完比赛之后,我还是会不禁回想上一次跟那些朋友一起打比赛的时候的那些画面。举个例子,就像上一次在新国辩的舞台上,坐在我旁边的是李沛雨,现在他因为考研到了华南理工大学,换到了另一个平台,幸运的是,我们还是能看到他在场上打比赛。只是,总还是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去回想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回忆起那些快乐的日子。当然也不是说现在打比赛就不快乐了,只是陪你快乐的人是不一样的。


当然,我也知道这件事情非常稀松平常,在人生的每一个选择的入口,都会有不同人选择不同的方向。可是对我来说,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叫残忍或者残酷,但是我觉得它确实是更倾向于那个方向的情感。

      张书闻     

     小华语      

在今天的采访中我们聊到了很多在辩论中的遗憾和残酷,大家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确实有很多在辩论过程中遭遇的一些情况,比如或主观,或客观的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其实也是导致我们觉得不甘、遗憾或者是会有一些难受的地方。但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或者阻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其实还是能从很多地方感受到大家对于辩论非常浓厚的热情。


比如今年农历新年前的新国辩十周年,恰逢疫情三年以来第一次全程线下实体办赛,其中除了正赛外还包含了很多精彩的多元化的辩论赛事,大家也把这次新国辩称为是辩手们的春晚。这种感觉与其说是大家都穿上西服紧张严肃地站在台上进行比赛,不如说大家其实是换上了正装去应邀赴宴。重返线下也让大家对于本届新国辩赛事的热情更加高涨。所以想必聊到新国辩,聊到队伍发展或辩论感受是能够聊到很多内容的。但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想在本次采访的最后采访一下大家为什么会抱有这样的热情坚持打辩论呢?


辩论队和很多组织一样,这里的人员避免不了一定的流动,有新朋友的加入,也有老朋友的暂别。在刚才的分享中也有提到,可能大家会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离开,实际上能选择坚守的人寥寥无几。此外,也因为在刚才的分享中了解到大家的辩龄相对来说都还比较长,所以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会选择一直留下来参与到辩论中?如果将来可能有一个时间点会选择离开辩论,那又会是什么时候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吗?

我觉得问这种问题我可能没什么想法。问我为什么坚持,我觉得没有什么原因,我觉得目前对于我而言,它和做很多事情一样,没有一个什么原因。目前能找到什么可以替代它的东西吗?我其实觉得暂时没有。我觉得我一路就是这样打过来的,我也没有问自己一定要放弃什么,如果问我以后为什么会不打了,我想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出现了。

      张泽众     

我也可以讲讲我的想法。因为我确实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问为什么打辩论会一直打到现在,我想最开始对于每个人,起码对我来说最开始肯定是一个契机。比如你到西政来,这里有它的论辩文化,各种各样的宣传海报,你就好像会选择进入到院队里去,慢慢开始辩论之路。最开始比如从第一年坚持到第二年,再到第三年,一定是有一些正向的情感体验在的,一定是你在打比赛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正向反馈要高于负向反馈,一定是你在打院赛的时候被一些师兄师姐点评的时候说你打的还不错。往后去参加校队招新时被选入,再在其中打到一些比赛,获得一些成绩的那些时候。我觉得这个就是我最开始打比赛的初衷,或者是最开始激励我的动力源泉。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有感受到你的价值。特别是我还蛮幸运的是,在我打比赛的前两年基本上都是实体赛。我在进入校队之后的一个学期就打了两个实体赛。一个实体赛是我们学校自己举办的大天伦,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比赛,可以连续5周往返在重庆和北京之间。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获得的正向体验比较高的时候,就是比较容易坚持。甚至那个时候都谈不到坚不坚持,因为它让你感觉到比较快乐,你自然而然就会去做。


真的让我觉得辩论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我需要坚持的东西的时候,恰恰是在2020年。那一年,我开始成为西政校队的副队长,也是在那一年,师姐去支教,我开始承担起了一部分的责任。偏偏在我自己管队的那一年,西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我们三大赛平票抽签抽红包,没有抽过人家,我们就没出线。在华夏杯也是一样的情况,都是同票抽红包,再次没有出线。然后还包含各种各样的情况,反正我们那一年的成绩就非常的惨淡。当你在队伍当中找不到一种正向的反馈时,起码在成绩这个维度上找不到正向反馈时,那个时候才真正开始思考我为什么坚持在这里。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那一年的我可能感受更多的是所谓的责任感。就是觉得师姐的信任让你在这个位置上,你不能够因为这么简简单单的失败就放弃掉这件事情。加上那一年也确实有非常非常多的师兄师姐的鼓励和安慰。琦琦师姐在无锡支教的同时,还会关心我们每一场比赛的状况,陪我们打非常非常多的电话。甚至到凌晨2点,其他队员们都已经休息的时候,她还在陪我们的助理教练聊着关于立论的事情。有很多师兄师姐带给你的感动,加上你自己的那份责任感,会使得你愿意在这个里面继续付出和坚持,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中段的感受。


图片


到现在,其实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辩论队就真的有一点像一种情感的连结。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和一个人谈恋爱,能不能谈到2、3年都未可知。可是当你在一个队伍里,你一年用80%以上的业余时间投入到一个队伍里的时候,你的情感连结或者叫沉默成本也好,就是注入到这里。我不知道用“沦落”这个词合不合适,但起码给我的感觉就跟泽众说得差不多。这个时候没理由、没来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坚持在这,我就是放不下。我觉得这是目前为止到现在我的感受。


所以总结来说,我觉得最开始就是一个所谓的契机、正向的情感反馈,然后是所谓的责任感和爱,再到最后是刚刚所说的那些东西全混合在一起的一种没来由的东西。它就让你坚持。但至于什么时候会放弃,我坚信一定会有一个时间点会选择抽离出来。可能是因为现实,比如毕业、升学、就业等等这些现实的因素,也可能是你发现队伍里对你的那种需要性没有那么高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我是时候该脱身,或者也不能叫脱身,觉得该抽离一点点。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关于后半部分中什么时间或节点脱身出来或者是要抽离一点点,我还没想好。

      张书闻     

我觉得我和师兄的观点很像。我一直秉持的,你不是先天地爱一个事情的,你一定是能先把它能做得还比较不错,能得到很多的正向反馈。你擅长什么事情,你在得到正向反馈的过程中,你才会热爱这个事情。


图片


我最开始喜欢上辩论,是因为高中也短暂接触过这个事情,当时代表高中去参加市赛的时候拿到了还比较不错的成绩,那个算是我萌生喜欢辩论的一个起点。我觉得那个过程我做了一件事情,被看见、被赞扬了,我在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些荣耀感,可以得到一些愉悦和正向的反馈,我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去支撑着我进行下一次这样的活动。所以在这样一点一点累积的过程中,让我一直打到了现在。


包括现在其实也是这样的。现在打辩论还是会在偶尔的时候,对,现在就只能是偶尔了,在偶尔的时候得到一些正向反馈,我觉得还可以继续再坚持下去。我觉得什么时候我可能会离开这个队伍,或者放弃辩论这项活动、离开这支队伍,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吧。比如毕业,或者是队伍忽然就把我开除了,又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情况,这种情况都不太好讲。但是离开辩论这个事情,可能真的是那份热情消退了,或者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太适合打辩论了,可能攻防也跟不上了,没有能出论的脑子了,整个活动也没有办法给我带来更多积极的价值或者是正向的反馈了。又或者是我的人生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了,一些可能其他的责任需要我去承担了。那个时候可能就会慢慢地远离辩论这项活动。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想要离开辩论这项活动的打算,所以可能以后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张津康     


     小华语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其实当我们在今天采访中聊到一些话题的时候,比如可能在队伍建设、辩论发展方面,大家的回答会比较偏正式,希望能够完整、客观地回应这部分内容。但像在大家对于辩论的感受、思考或彼此在队内相处的故事这些部分中,又非常能够感受到大家的真情流露,丰富的内容很打动人心,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印象深刻的故事,我觉得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


在采访最后,再次向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的各位同学表示感谢。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够接受华语辩论网的采访,我们相信大家的分享是能够感染和帮助到很多辩论同好们的。可能在本期采访的过程中,也使得大家对于一些问题有了相应的思考。祝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够辩运昌隆,我们也十分期待着西政在后续各类赛事中所呈现的精彩表现。


图片


访



想了解更多第十届新国辩主办方、参赛队、志愿者和观众们的心路历程与观赛感受,请持续关注华语辩论网“十年新国辩特别专访”系列。


图片来源:西南政法大学辩论队、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未来杯辩论邀请赛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